移動出行何去何從: 共乘汽車的一節課

看起來,共乘汽車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移動出行方案,既可以減少碳排放,又能使人們的出行和生活更輕鬆。憑借智能技術和可與現有公共交通相媲美的綠色環保信譽,共乘汽車提供了未來交通的願景。然而,面對公共部門購入和乘客喜好等障礙,共乘汽車在實踐的表現如何,又有多大的發展潛力?

在二十世紀,大多數交通方式,如汽車、火車和公共汽車,要麽是完全共享的,要麽是完全擁有和私人使用的。但是在二十一世紀,在擁有和共享之間出現了一個灰色地帶。共享汽車,即人們在短時間內租用車輛(可能只是一個小時),就存在於這個共享和私人的範圍內,而且有幾個類似的移動出行選項即將出現。

共乘汽車是一個前途無限的移動出行模式。在繁忙的城市地區,乘客在應用程式輸入他們的上車地點和目的地,然後被告知最近的上車地點在哪里—最好步行距離是很短的。然後,乘客會被一輛車接走,可能還有其他需要往同一方向的乘客,然後在目的地(或附近)下車。一些全球品牌,如優步 “Uber”,將技術與自家移動出行選項結合,在他們的產品中引入了「共乘汽車」選項。

對於經營這些服務的企業來說,共乘汽車提供了比個人汽車共享系統更低的成本基礎。這是因為車輛共享於兩個或更多的乘客之間,而且不需要精確地把每個乘客送到最終目的地。與傳統的共享汽車模式相比,這使每次旅程中付費乘客使用車輛的時間變得更長。

Mazars 集團合夥人Olivier Guillot說:「共乘汽車既可以是一種公共服務,又可以是私人服務—公共版本可尋求取代公共運營的巴士服務。私人版本可以由司機的私人車輛組成,或由中央運營商作為獨特的車隊運營。」

共乘汽車服務是城市交通的未來

如果能發揮其潛力,共乘汽車有很多優勢。

方便和成本—對繁忙地區或就旅行時間而言,共乘汽車有可能像許多城市已經建立起的共享汽車服務一樣容易使用。但通過讓乘客分享行程,比起私家車和傳統共享汽車,它可以成為更便宜的選擇。

網絡效率—共乘汽車可以使城市交通系統的總體效率提高。有證據表明,如果用作補充傳統公共汽車服務和其他形式的城市交通,共乘汽車可提高整個交通網絡的效率。

減少排放—共乘汽車可以減少排放,因為共乘汽車能用較少的汽車實現同樣的旅行數量。共乘汽車也能使汽車得到更有效利用,因為私家車有95%的時間都是空閒置著的。

美國的研究發現,與私家車相比,使用節油汽車以及平均載有兩名乘客的共乘汽車服務將令效率提升66.5%。這甚至比大多數公共汽車服務的能源效率更高。

共乘汽車服務的障礙

目前,共乘汽車是相對而言一個未經測試的移動出行模式,只由部分主要行業參與者在少數幾個城市提供。然而,如果在組織、文化和技術層面的一些條件得到滿足,共乘汽車就能起飛。

在組織上,關鍵的挑戰是中央路線協調。共乘汽車的公司需要知道在哪裏和何時安排路線。這涉及到在哪些接送點在邏輯上是可行等問題上作平衡考慮,並且在需求高峰期證明共乘汽車服務是受歡迎的,以及使用最少的車輛使最多的人得以舒適乘坐。這是對運營商的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的一個考驗,(下文進一步討論)。

它還依賴於評估行程密度是否高到足以使共乘汽車成為可行的選擇。一項模擬計算表明,如果旅行需求密度至少為每平方公里每小時6.5次,那麽城市中幾乎所有的旅行都可以用共乘汽車完成。

共乘汽車與公共汽車

如果共乘汽車要取代公共運營汽車服務,也許是作為地方當局的客戶,當局將不得不學習如何以新的方式招標和編寫公共交通合同,因為共乘汽車與公共汽車需要不同的關鍵性能指標。Mazars 集團合夥人Peter Cudlip解釋說:「傳統公共汽車服務的合同結構通常是基於公里數或基於時間的服務費,而按需公車合同則可能取決於用戶數量。」地方當局也必須改變他們衡量成功的方式。他解釋:「雖然『準時』指標適用於傳統的公共汽車服務,但『等待時間』將更適用於『按需』服務。」

共乘汽車也需要文化上的轉變:人們很少分享比公共汽車小的車輛(目前),但文化可以改變,就像共享房屋使Airbnb崛起一樣。

當然,新冠肺炎已打破常態。全世界的道路交通都在減少,儘管現逐步恢復到肺炎前的水平,但許多人正利用這個機會重新想象他們自己的交通模式。一項對英國工人的調查發現,有一半的人不會回到他們正常的出行方式。

共乘汽車講求乘客與不認識的人一起乘車時是否感到足夠安全,但這種消費行為受到 嚴重影響。Cudlip說:「新冠肺炎可能會減緩共乘汽車的潛力,因為人們或想獨自旅行以避免可能的傳播感染。共享汽車運營商,就其本身而言,如果他們想讓乘客感到安全,現在和後疫情時代,必須承諾採取嚴肅的健康和安全預防措施。」

共乘汽車也要依靠技術。公交汽車網絡所使用的精心規劃的路線每數月,每數年作出調整,而向按需模式轉變意味著車隊和網絡必須每天,甚至每小時進行調整。Cudlip警告說:「這將很難預測遲到或不出現的乘客,導致那些準時到達的乘客獲得次優服務。不過,這可以通過使用人工智能來預測繁忙地區和交通密度來部分解決。」

作為運營商,共乘汽車市場的成功將取決於數據分析和找出最有效的路線、區域和容量的評估能力。最終,共乘汽車業務可能成為運營商的數據和分析能力之間的競爭。

一旦共乘汽車在某些地區建立起來,是沒有理由不擴展至解決到其他移動出行的挑戰。類似的模式是否適用於物流,特別是最後一英里的運送?共乘汽車能否鼓勵公共和私人應用程式的接口作更多共享,為城市乘客提供更多的無縫信息?吉洛說:「公共和私人行為者之間的許多務實的夥伴關系已經走上正軌。只要有機會達成雙贏的協議,優化交通體驗並獲取收益,交易總是可能的。」